认证认可:围绕质量提升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4-17

今年全国两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提升等话题引起广泛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就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等做出部署。作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认证认可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今年将作出哪些安排?笔者就此采访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卫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具

■笔者:认证认可是国际公认的质量技术基础,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什么突出作用?

■刘卫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认证认可作为国际公认的质量技术基础,既是提高产品、服务等供给质量的重要手段,也可以作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工具。通俗地说,认证认可是由具备专业能力的第三方,对产品、服务以及相关组织和人员进行评定,以证明其符合相关质量要求的活动。认证认可的核心作用,就是在各方之间传递信任,推动形成质量提升的联动机制。不管是具体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还是相关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认证认可及与之相关的检验检测等技术手段都能为之发挥积极作用。简而言之,高品质的认证认可供给,能够为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迈上中高端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首先,认证认可是提高产品质量、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认证认可既有守“安全底线”的作用,也是拉“质量高线”的作用。我国实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就是保障相关产品最低安全性能要求的认证制度,把关的是最低技术“门槛”。我国实施CCC认证后,目录内产品抽查合格率由76.1%提高到90.3%。除此而外,还有很多满足更高质量要求的产品认证,如针对使用性能、能效、生态等质量特性而开展的各类产品认证,能够促使企业为达到更高品质要求而提高工艺水平,为市场树立高端品质形象,引导相关产业提质升级。比如通过节能产品认证的实施,已有3000余家生产企业入选政府采购目录,累计节约标准煤1.83亿吨。在《中国制造2025》和《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等政策规划中,都提出以认证作为引导,助推相关产业迈向中高端。

其次,认证认可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我国已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已建立有机产品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区87个,有力带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以有机产品为例,我国有机生产面积已达200万公顷,有机产值1300多亿元,显著改善了农业生态系统,降低了农业投入品消耗和面源污染,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中西部还成为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

第三,认证认可是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决定产品及服务质量的因素,蕴含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使用等产业链的全过程,最终要依靠提高相关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来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开展管理体系认证,就是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方式。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开发的系列国际标准为依据,各行业领域都广泛建立了质量、环境、能源、职业健康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企业组织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能力,通过认证成为展示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的最佳证明。国家认监委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开展的中国企业ISO9001认证有效性调查表明,我国获证企业的质量满意度高达98%;另据广东省一项调查,获得认证的企业与未获证企业相比,工业产品利润率高出13%。

第四,认证认可是提升中国质量形象、助推中国产品及装备产能“走出去”的有效途径。认证认可是国际上最通行的质量证明方式,获得国际认证可以增加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促进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产品和体系认证在我国的兴起,直接缘由正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招标和采购的需要。质检总局组织的中国企业遭遇国外技术壁垒影响调查表明,大约有1/3的国外技术壁垒与检测、认证等合格评定程序有关。因此,通过国际认证,是跨越贸易壁垒、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从正面作用看,我国许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享受到了通过认证的好处。比如我国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多边互认体系后,机电产品出口成本平均降低20%,而机电产品正是我国出口货值最大的贸易门类。其他工业产品和食品农产品,我们也与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签订了多项双多边互认协议,多途径帮助我国企业及产品“走出去”。从负面影响看,也有不少行业和企业在国外设置的种种认证、检测等技术壁垒面前受阻的例子,比如我国的高铁就频频遭受国外标准、检测、认证等方面的限制。去年,国家认监委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签署认证认可助推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合作协议,就是通过认证认可的手段,支持中国装备制造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产能合作。

总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认证认可促进供需对接、提高供给质量、提振消费信心等作用将日益得到显现,为全面提高质量,为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注入新的动能。

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笔者:过去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启动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等都提到加强认证认可工作。您认为,这一年认证认可方面作出了哪些成绩?

■刘卫军:认证认可的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2016年,我们立足发挥行业功能,着力发挥认证认可制度优势,将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工作重心,通过不断提高认证认可自身的供给质量,来促进产品、服务乃至整个供给质量的提升,应该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整合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重点改革部署,在中央深改办和中央财办的指导协调下,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整合改革方案,并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明确了7项具体任务和4方面支持政策。我们在汽车等行业率先推行绿色产品认证,并在供应链下游企业已采信绿色轮胎认证结果,助推绿色发展和消费升级。

二是实施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在出口食品企业率先探索内外销产品“三同”模式,逐步消除国内外市场“质量差距”。建立“三同”公共服务平台,帮助1100余家上线企业实现国内销售50余亿元,有效引导了消费回流,带动了国内产业升级。“三同”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成为舆论关注热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三同”的实施范围。“三同”工程还被列入《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等政策文件。

三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智能制造、轨道交通、卫星通信、新能源等领域完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立机器人、城市轨道交通产品等一批新型认证制度,新建36个国家质检中心,创建10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上海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供销社农产品及农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四是服务“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启动《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三年滚动计划,与新西兰、捷克等国达成有机产品认证、CCC认证等双边互认新成果,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就认证认可政策、标准、技术等广泛开展了合作交流项目。目前,我国已加入13个多边互认体系,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05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认证认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企业、中国产品“走出去”。

另外,我们会同30多个部委共同制定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这是首次由国家各个相关部门针对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行业,联合发布实施的专项规划,体现了认证认可工作的基础地位和广泛程度。按照这个规划,“十三五”末,要力争实现认证认可强国这一目标,使我国认证认可整体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七项重点举措助力质量提升

■笔者: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请问今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就此做哪些工作?

■刘卫军:国家认监委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按照质检总局的总体部署,围绕质量提升切实发挥好认证认可的作用。今年,我们准备实施一批先导性质量提升行动,主要包括7项重点工作:

一是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今年是全面落实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整合改革方案的第一年,要按照国办文件的要求,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抓紧分解任务,明确进度安排,争取配套政策,分步推进实施。尽快编制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目录和实施规则,优先选取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产品开展认证,让社会各方尽早享受到供给侧改革带来的“获得感”。

二是推出一批高端品质认证服务。围绕“中国制造2025”,推行机器人、物联网等产品认证,引导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一批高端农产品和农资认证品牌,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认证覆盖率;围绕服务业提质升级,在养老、教育、医疗保健、金融、物流等行业加快推行服务认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着力打造浙江制造、深圳标准、上海品质等一批区域质量认证品牌。

三是深入实施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在去年取得良好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项目配套,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同联动,对出口企业进行“逐一帮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增加“三同”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力争培育一批“三同”的知名品牌,让更多消费者和企业获得实惠,从更大范围带动相关产业和消费提质升级。

四是大力强化全面质量管理。以ISO9001标准升级换版为契机,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分级认证和增值审核试点,推动企业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认证服务,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同时,开展适合各个行业特殊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积极研发和推进能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可持续性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等各种新型管理体系认证项目,满足相关行业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新需求。

五是积极培育认证认可新业态。大力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打造“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新模式。在信息安全、物联网产品、电商服务等领域率先开展“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点。完善认证认可“云桥”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与国家政务信息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无缝对接。

六是积极开展认证认可示范区创建。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创建认证认可示范区活动,重点开展好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区、绿色产品认证“领跑者”行动等一批示范项目。积极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提出示范创建需求,优先在示范区试点改革创新举措。

七是大力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农产品、中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和东、中、西部区域,重点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示范项目。进一步突出公共服务属性和共建共享功能,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联盟认证、联网服务、联合攻关、联动协作,鼓励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消费者利用平台获取低成本服务,发挥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双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热文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