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签约案例:工商银行电子签约用印控制体系
2020-01-19

电子签约案例:工商银行电子签约用印控制体系

 

违规用印对银行带来后果是严重且多样的:民商事法律诉讼败诉或赔偿的风险,可以说是“切肤之痛”;监管处罚的风险,就可能造成“伤筋动骨”;而如果个人或机构被追究刑事责任,这种风险就可谓“灭顶之灾”了。在实物印章的窠臼下,必须敢于探索印章形态设计及印章管控的新思路和新模式,进而彻底铲除违规用印的风险根源。

 

工商银行在此前已成功施行电子化核算印章改革基础上,率先在业内启动电子签约用印改革。

 

相对于传统实物用印而言,工商银行的电子签约用印控制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突出优势:

 

一是实现对合规文本用印的刚性控制,杜绝在未经法律审查文本上违规用印。工商银行的各类格式化业务用印模板,经过严格的法律审查后均在电子签约系统中统一存储和更新,并由系统进行刚性控制,禁止用户修改除必要填写项以外的合同内容。特殊情况下不使用本行格式化用印模板的文本(例如重要客户提供的格式合同文本,或者为特定客户量身打造的个性化合同等),则需通过系统提交上级机构审核并必须进行法律审查后方可用印。由此,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在违规合同文本上用印的风险,还可以较好地引导各级机构人员主动使用系统中规范化的用印模板。

 

二是从流程上阻断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无审批用印、越权用印的关键风险。工商银行的电子签约用印体系,建立了基于业务场景驱动的用印流程,也即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须先通过系统完成业务审批,方可发起用印需求。而在这种模式下,法人信贷、个人信贷等主要业务合同都能实现从业务系统直驱打印电子印章。与此同时,工商银行还设计了基于授权的审批控制体系,以及对用印申请人员和审批人员实施刚性的分离制衡控制机制,必须由具备相应协议签署权的人员进行用印审批,而且单人无法独立完成任何合同的用印流程。

 

三是有效预防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容易强令违规用印,且难以事前预防的高发风险。从过往典型案例来看,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违规用印的行为特征比较明显,并且具有较强共性,例如用印文本与业务授权直接冲突,通常规避本行规范化格式文本,合同空白填写项中常常包含违规敏感字段,私下添加用印文件附件等。为此,工商银行的电子签约用印体系专门建立了严格的“上提换手”管控机制,也即一旦系统识别出上述任一高风险因素,则自动触发刚性控制要求,用印文件及业务背景必须提交至上级行,审核通过后方可用印。

 

四是电子签约系统的全程可追溯功能,有助于实现对签约过程细节的无漏洞追踪和精细化管控。该系统借助科技手段能够完整记录每份合同的用印过程,同时还支持各级机构有权人员随时查看其发起、审核、审批和打印的详细流转信息,以及合同各方用印完成后拍照归档的影像。这种全程监测以及无真空追溯功能,既有现实的风险管控效能,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对违规用印的强大震慑作用。

 

五是电子化印章的公示效应和可验证特征让客户更加安心。工商银行电子签约用印,系采用机器打印电子印章的方式来完成,与实物印章最大的一个明显区别特征是:每一个打印的电子印章中均内嵌有12位字符的验证码,同时合同文本上也逐页打印了含有同样验证码的安全水印以及电子印章形态的骑缝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验证码具有与合同对应的绝对唯一性,如果合同任一条款发生改变,验证码均会自动相应变化,且绝对排斥人工干预。对于客户来说,可以轻松通过移动互联方式(包括工商银行融e联、手机银行融e行等渠道),通过二维码扫描或者输入验证码等便捷地对合同全文信息及电子印章真伪进行核验。这样巧妙的技术安排,相当于通过电子化方式将原本神秘的银行印章进行了一对一“公示”,同时还能真正帮助客户快速确认合同文本及电子印章所代表的银行真实意思表示,进而防止类似飞单等合同欺诈行为造成客户受损的风险。

 

六是电子签约用印的线上运行效率大幅提升,成本节约相当可观。由于将原本线下传递的签约流程完全迁移至线上操作,审查和审批用印均在线上完成,而且审批后银行员工可直接自助打印带有电子印章的合同文本,这就彻底消除了实物用印在空间上的物理阻隔,减少了实体流转的在途、等待时间,真正杜绝了让客户和客户经理“跑断腿”的烦忧。同时,打印的电子印章位置准确,打印清晰、完整,避免了实体印章错用、错位和用印不清晰等问题,客户体验也明显提升。


热文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