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误解。电子合同作为近年来逐渐普及的签约方式也不例外,人们对它仍存有不少疑虑。
电子合同定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以电子的形式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通过网络以电子的形式达成的协议,在很多不了解电子合同的人看来,电子数据是否容易篡改、丢失?电子数据的保全、公证有效吗?电子合同法律效力如何?发生纠纷法院认可电子合同吗?
误区一:随便签
根据《合同法》只要是双方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且合同订立反映签约人真实意愿,那么无论是书面、口头、电子的都具备法律效力。理论上电子合同随便签,但实践中,为了避免以后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借助第三方平台,通过技术确保电子合同的合法可靠。根据《电子合同订立流程规范》规定:电子合同订立宜通过独立于合同缔约人的第三方电子合同服务平台订立。
误区二:随便改
首先,我们来看一份普通word文档,当鼠标放在文字上会出现光标,随时可以更改内容,像这样签合同肯定是不靠谱的。再看一看真正的电子合同,鼠标放在上面会发现,文字是无法更改的。利用电子签章、保全技术、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电子合同不被篡改,防止合同抵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也明确认可这些第三方平台所使用的技术。
误区三:可代签电子合同
签约前必须有身份验证,如银行卡三要素、U盾、人脸识别等验证方式,甚至还有视频签,可以反映签约人的真实意图,有效防止冒签、代签、萝卜章等问题,防止身份抵赖。
误区四:法律不认可
根据《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电子合同在线订立流程规范》《电子签名法》以及最近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电子商务法》都明确了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干货丨电子合同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如今的电子合同,几乎都可以做到防篡改,且被司法认可,唯一不同的就是当真正发生纠纷后,是否可以快速帮助签约人解决纠纷。
比如是否可以快速出具公证书、司法鉴定书,是否可以利用公证、仲裁帮助解决经济纠纷,这些签约后服务将是选择电子合同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