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保函采用电子签章技术,引领银行业数字化变革
2021-06-29

电子保函是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产物。国家政策驱动、数字技术应用以及独立担保司法制度的完善加速推进电子保函的探索创新。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科技公司参与其中并发挥了引领作用。电子保函在提高交易效率、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业银行需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各条线的保函业务职能,做好电子保函顶层设计,开发数字平台,加大推广投入力度,重视数据管理,探索构建金融基础设施,进而推动银行保函数字化变革,促进银行业向数字化、轻型化、开放化、生态化发展。


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驱动传统的银行保函向电子保函转换,银行担保业务的数字化变革将深刻影响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金融产品设计理念,推动银行业向数字化、轻型化、开放化、生态化转型。对银行业而言,电子保函不仅仅意味着新产品和新的市场空间,而且孕育着银行业数字化变革的新模式,具有很大的商业潜力和创新转型空间。


电子签章.jpg


一、电子保函的发展动因


(一)国家政策驱动电子保函应用


在工程保证和涉及政府采购的投标、履约担保领域,市场上通行的担保方式是保证金和纸质保函,但是这两种担保方式存在内在的设计缺陷。保证金制度一直备受业界诟病,企业因交纳投标、履约等保证金,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且周期长、负担重,严重影响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另外,保证金制度还存在保证金被挪用等问题。与保证金制度相比,纸质保函的使用降低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标企业的资金压力。但是,纸质保函仍属于实物保证凭证,没有任何加密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无法验明真伪的问题,伪造和欺诈案件时有发生。同时,也不便于平台方进行管理追踪,索赔效率低。


近年来,国务院各相关部委陆续出台文件,全面清理各类保证金,大力推行保函制度,减轻中小微企业的负担。2019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担保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2019年6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施工程担保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推行投标担保、履约担保、工程质量保证担保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推行工程保函代替保证金。2020年9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过程中企业资质审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持续深化招投标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全面推广电子招投标,推进招投标信息资源互联共享,为改革提供坚实支撑。招投标领域真正迎来“电子保函时代”。


(二)独立保函制度为电子保函应用提供法律保障


国内交易中长期不承认独立保函的法律地位,国内司法实践仅认可从属性保函,保函从属于基础交易且保函索赔都需要以事实认定或法院判决为前提,制约了保函在提升商业效率中的价值实现。2016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并实施《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承认国内交易中独立保函的法律地位,国内独立保函的单据化特征和见索即付特征为保函的电子化提供了可行的机制规则,保障其高效运行,充分实现电子保函的担保价值。


(三)数字技术为电子保函应用提供物质保障


互联网、区块链、API、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刻影响银行保函的运行环境,为电子保函应用提供物质保障。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6.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保函申请人、担保人、受益人等保函参与主体依托互联网、区块链、API实现线上化互联和保函介质电子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保函信贷审批数字化,推动电子保函加速线上化、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驱动的电子保函创新,有望改造传统的信贷管理流程,整合保函申请、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能,通过流程线上化和审批模型化改造,打造数字化电子保函平台,重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支撑数字化新生态。


二、电子保函的探索实践


电子保函是一种相对复杂的银行表外信贷产品,涉及的参与主体多元、应用场景多样,这些因素决定了电子保函探索阶段的模式多样性。本文从实现模式、创新主体和组织模式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类。


电子保函的实现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银企直联模式,银行开发的行内电子保函系统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采购方平台直接对接,实现保函申请、审批、开立、修改、索赔、注销等环节的直联和全流程线上化。二是第三方平台直联模式,银行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采购方平台并不直接对接,而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对接,实现间接互联。第二种模式避免了银行逐家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接并开发接口的不便,但是受限于第三方平台的技术水平和用户规模,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电子保函的创新主体主要有三类。一是银行,依托银行信用提供线上化银行保函,通常为独立保函或见索即付保函。二是担保公司,受限于规模和信用,大型担保公司可以直接提供独立保函,大多数中小型担保公司通常与银行合作提供分离式独立保函。三是保险公司,申请人通过缴纳一定保费换取保函,保函开立模式与银行保函差异较大,其效率更高,但是在工程履约、质保等复杂场景的应用存在局限。


电子保函的组织模式各异。电子保函作为一种数字化金融创新产品,与传统的银行保函差异较大,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模式。一是沿袭传统模式,商业银行通过建立保函业务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支撑电子保函的线上互联,该模式不改变传统的组织架构,便于实施,但是此种模式下,平台创新和功能衔接受到局限。二是集中运营模式,商业银行依托集约化运营平台实现总行层面的电子保函集中运营。三是事业部制,商业银行整合与电子保函相关的前、中、后台职能,实现电子保函全流程“点对点”服务连接。


三、电子保函的功能价值与现实挑战


电子保函适应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大趋势,可以实现在线申请、在线审核、电子签章等基础功能。对于银行而言,电子保函具有如下优势:担保银行可以与招标方共享投标人资质信息,优化业务流程;可以全流程自动生成保函数据,提升保函操作的便捷化水平;可以追溯电子保函各个环节,进一步规范保函管理。电子保函对于商业银行等担保机构具有提高效率、创新服务、拓展市场的重要价值,也会促进商业银行表外信贷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电子保函对政府机构、工程企业、招投标人等保函参与方具有现实意义和商业价值。对保函申请人或投标企业而言,电子保函具有如下优点:一是缓解资金占用压力,用电子保函代替投标保证金或履约保证金,从而解决投标人大量资金占用问题;二是便捷高效,在线申请电子保函,减少往返现场办理纸质保函的不便;三是可视化管理,投标人可以实时查询电子保函的办理进度及保函的有效状态,方便对申请的保函进行集中管理。对保函受益人或采购方而言,电子保函具有如下优点:一是降低财务风险,无需管理大额保证金,降低资金管控风险;二是有效识别虚假保函,开标前和验收前可在线通过电子保函平台验证保函的真实性;三是保函归档方便,电子保函平台可以对相关资料自动归档并存储,方便、安全、快捷。


电子保函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创造商业价值的重要金融工具,有广阔的商业空间,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组织模式、业务流程、审批模式无法满足电子保函的效率要求。当前很多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出了1天内开立保函并办完相关手续的要求,对于商业银行的新建客户关系管理、信贷审批时效、收费出票等运营配套能力提出了挑战。二是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的对接需求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地政府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的接口标准以及对电子保函的形式要求存在差异。同时,海关、法院等不同领域对电子保函有不同的对接需求,需要商业银行建立具有保函设计能力的保函专家团队和具备接口开发能力的技术团队。三是工程企业、投标人普遍存在异地开立保函的需求,对商业银行分区域属地经营的管理模式和运营体系提出了挑战。四是电子保函作为数字化创新产品,对数据安全、数据隐私、数据保护提出更高要求。电子保函的落地实施必须面对和解决以上四大挑战,从战略上做出规划设计以充分激发电子保函的内在效率优势,实现电子保函外在的商业价值。


四、对商业银行的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电子保函总体规划


制定电子保函总体发展方案,整合机构金融、公司金融、信贷管理、保函法律审查、技术审查、运营处理等电子保函相关条线和部门的业务职能,围绕保函业务的线上化和自动化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为电子保函的创新应用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一是解决保函的线上化问题,在采购方要求的时限内开立电子保函,并将加盖电子印章的电子保函发送至采购方平台,同时提供通知、查询、管理等其他功能,满足采购方后期管理需求。二是解决保函的审批效率问题,满足投标人和采购方的保函时效要求。可灵活采用分离式保函、白名单授信、保证金等方式提高保函审批效率。三是把握电子保函开发的窗口期,抓住当前各级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建设转型期重大机遇,提供配套的电子保函金融服务。


(二)开发数字平台,创新电子保函服务模式


依托互联网、区块链、API等数字技术搭建政府、企业、银行间的加密信息交换体系和保函信息认证数字平台,建立标准的电子保函接口体系,实现电子保函自动化处理和管理功能。数字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平台对接功能,以API开放银行接口对接采购方平台,实现保函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保函数据的自动传输。二是保函处理功能,全流程线上化完成保函业务处理、执行记账。三是保函审查功能,将保函的信贷审查、法律审查、文本技术审查融入电子保函平台,建立完善的电子保函风控体系。


(三)加大推广投入力度,构建银政企协作模式


加大人力和科技投入,组建由保函专家和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的电子保函推广团队,依据投标方和采购方的保函需求灵活设计合作模式,根据采购方平台接口标准建立平台对接。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当前阶段重点做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对接,后续拓展到海关、法院等应用场景。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由各地各级政府打造,是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率、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各地各级政府的设计和接口标准差异较大,电子保函的业务设计和平台对接需要满足不同的平台要求,在应用推广中充分重视平台差异,共建合作模式。


(四)重视数据管理,持续提升电子保函业务效率


业务流程线上化和信贷审批数字化是决定电子保函业务效率的两个核心环节。电子保函的全流程线上化为保函数据生成和数据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投标方企业、采购方平台的信息以及保函交易信息都可以成为驱动电子保函审批的关键数据,以此驱动电子保函业务开展,实现保函业务与保函数据的闭环驱动,推动商业银行表外信贷业务的数字化转型。电子保函平台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平台的数据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加强电子保函交易的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保函数据驱动体系和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同时要利用电子保函银政企协作生态的优势,培养外部数据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五)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电子保函新生态


全国加紧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建设,各家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建设电子保函服务平台,科技公司也在参与搭建第三方电子保函平台。电子保函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存在平台多样、接口复杂、对接困难等问题。未来需要探索不同平台的整合,完善电子保函基础设施,利用区块链技术连接政府、银行、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建立各方共建共享的加密信息交换和保函信息认证平台,实现保函一键开立、无感审批、全流程管理,保函各参与方无缝接入、线上连接、数字交互,改造银行信用管理模式,提升担保便利化水平,共建担保生态圈。

热文推荐

相关推荐